「鹿茸,就是鹿耳朵裡的毛。」
我們總統的一句話,揭開了馬卡茸時代的到來。
關於學運的新聞塞滿了各個媒體管道,甚至在臉書上出現了「你不反服貿,我刪你好友。」之類的極端做法。
於是,在某次聚餐中,「馬卡茸的逆襲」就此誕生了。
馬卡茸的逆襲:
軒,一個去過澳洲的麵包師傅,對野生動物昆蟲抗性極高,擁有異常的體力,嚴重懷疑是天生種族不同的優勢。
張,一個台灣大學研究生,馬卡茸隊長,熟知許多常人不了解的山林野溪。
和延畢了一學期,正過著待退生活的廉價義務役的我。
就像是所有團體和網路遊戲,我們無法保證「馬卡茸的逆襲」會存在多久。可能是半年,也可能會維持三、五年的時間。
但那都無所謂。
「馬卡茸的逆襲」首戰是台中大坑風景區的二號步道。時間大約是在這篇紀錄前兩個月左右。
說到步道,根據我的經驗就應該是鋪了水泥的緩上坡和許多步行健身的老人小孩;至少金門太武山的玉章路那樣。
意外的,二號步道雖然以許多原木木棍搭建成木棧道,但其中好幾段陡坡甚至得拉著粗繩、手腳並用才能繼續前進。
二號步道全長一千三百公尺,攻頂之後有塊空地和幾張長椅,可以橫走五號步道。
可能對幾段陡坡心有餘悸,我們選擇走五號步道接一號步道下山。一次走完兩條步道。
木棧道的每個間距都不相同,花了不少精神在注意腳下狀態。況且對「步道」的錯誤理解,我和張兩人穿了平底的板鞋。下山後,腳底不意外的碰趴了。
2014.4.13-裡冷四壯士
上新社、下東勢、右轉沿大甲溪接裡冷溪,在抵達谷關前轉進裡冷部落,上繞後到達一戶原住民家門口後徒步前進。(又智障的穿了板鞋……)
裡冷四壯士是指山腰上四株壯大的五葉松樹。
沒有了木棧道,一路上只能憑著人走過的痕跡前進,路不難走,充滿了探險的驚奇感。一開始就遇見了兩尾蛇穿過我們眼前。
一路蜿蜒上去,終點是一處觀景台,四壯士少了一株。
原路下山,我們進入谷關,散步了一段又喝了稀釋後冰涼的五葉松汁。
時間尚早,於是我們決定下到裡冷溪走走。
溪邊,許多釣客一身專業的釣著魚,另一邊是年輕的……看起來應該只有國高中年紀的一小群人在嬉戲。看看河水也不是特別乾淨,打消了下水的念頭,在河邊一路翻石頭和丟水漂。
結束了一天,我們回到台中。
我在心裡暗自盤算,下次絕對要準備得更加齊全,像是遮陽用的登山帽、防蚊蟲的薄長袖、小背包、手套、相機。必要的話在帶上雨衣……
……誰知道還沒準備好,收放假後又出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