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中區再生基地嗎?
因為廖也想要大墩報,我們在一個下雨的午後再訪,做為暫時最高分的衛冕者,一到後台就被認出來了呢。真是可怕。廖也不負眾望的取得一份大墩報,被笑說是來砸台的二人組阿。
拿了大墩報,得知了光合西城的活動,正好也是報名最後一天,在廖半推半捧的狀態下報名參加了。
我只能說,幸好友參加這項活動。
中區再生基地成立至今已經兩年時間了,第一年的田野調查、第二年的大墩報發行,如今邁入第三年。
現在,工作室將目標放向西區,光合西城,四周的課程,銜接七八月的實做,計劃將一些不起眼的角落重新規劃、打造。
今天是課程的開幕式。
以街頭藝人:華陀膏開場的方式很特別,讓一片年齡各自不同的陌生人放鬆了下來。才是簡短的長官致詞。(長官這個詞,在當兵後多了分奇異感。)
上午的課,是個很活潑風趣的建築系教授,講解台中的人文歷史。
課名是:台中的美麗與哀愁 台中空間概論
不過哀愁的是教授自己,他說他喜歡講解美食更勝台中歷史。看得出來是吃遍台中的愛玩客。
說了「台中」的由來,地貌、水文、道路後分享了許多昔日台中和現今的對比照片。
一些日治時期的美麗建築在時光洪流中被改造成現在的模樣,十分惋惜,亦是種無奈。
中午過後的第二堂課,是一位常在社區講課的謝老師。
課名是:社區營造理論 理論與實務案例分享
什麼是社區?一群人,共同空間和共識。謝老師分享了許多社區營造的經歷。帶領太平縣的一些社區去改造那些髒亂、無人使用的角落。
從溝通、集思廣益到實作。唯有透過社區里鄰的行動,才能讓一處小公園不斷的被人愛護、被人珍惜。
讓被垃圾掩蓋的古井成為泡茶聊天的空間,或是在廢棄的果園中製造生態池。都得透過社區志工的雙手才能完成。
最後一堂的老師比較年輕些,是個在美國待了許多年的建築系講師。
課程是:台中創意城市 創意城市與社區
老實說,會以網誌的方式記錄這天的經過也是因為他的課程的關係。他帶來了許多國外結合藝術和創意的都市更新。十分的有意思。照片也很美。
我就在此簡單介紹,有興趣的話可以再去深度的了解:
※以下圖片皆來自網路搜尋
The High Line Park-紐約高架鐵道公園
在那個以鐵道運輸為主的工業時代,貫穿市區的鐵道造成了無數傷亡。於是他們將鐵道高架化。但事實是,完成後不到三十年時間,運輸方式就被車輛取代,荒廢的空中鐵道到了09年才以公園的形式重新開放。
Park(ing) Day
根據統計,每一輛車平均得占用八個停車格,而每輛車95%的時間都是停在那、靜止不動的。
那些高速道路、路邊停車格、停車場,都是給擁有車輛的人使用。給車使用。那對沒有擁有車輛的族群來說,是種隔閡和空間上的占用。
Park(ing) Day選定一天,投下停車費用,在車格內鋪上草皮、搬來樹木和長椅,享受兩小時的公園時光。
Play me,i'm your
透過放置在各個地方的彩繪鋼琴,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都市裡的音樂家,藉此消彌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影片介紹)
第四個要介紹的有點尷尬。因為沒有說到英文名字,變得我找不到那項藝術……裝置?
是個以千面病床床單做為旗幟,消極抗議政府開墾山林興建滑雪場的藝術家。千面床單從山頂綿延而下,就像是雪場的定位旗。從上俯瞰,十分美麗、卻也壯麗的無奈。
第五個了
台北奔牛節
回到台灣本島,台北奔牛節是顧名思義是發生在台北,放置了許多以不同特色彩繪而成的牛隻藝術裝置。
最後要介紹的兩個概念很相似。
不過有個笨蛋竟然在筆記上面寫「功德橋」導致回家找不到照片。
國家是哪一個我不敢說,好像是那個、又好像是那個。我用我的話說明:有一條高架道路貫穿了都市;很像高架公園那樣。
不過,道路還是要使用,一分為二的都市因此出現危機。於是,建築團隊開始集資,只要到達一定金額,就建造一段木造天橋,一段一段建造完成後,就是跨越高架道路的天橋。
特別的是,只要進行小額捐款,就會有一片刻有自己名字的木板在橋的表面,捐贈更多一些,你會得到一整塊、或是一整段。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個笨蛋會只寫了「公德橋」三個字。
+Pool
加號游泳池。和功德橋的概念很像。一樣是募款換取簽名磁磚。
起源:(新聞介紹)
期待下禮拜的課程啦!
有興趣的人也歡迎來參加……咳,我絕對不是在打廣告。
